医学原虫40余种。宿主感染原虫的结局依赖于虫种或虫株的毒力、感染量和宿主的抵抗力,感染者的临床表现从无症状到威胁生命。由于缺乏有效的疫苗以及传播媒介控制的困难,许多原虫感染仍然是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有些热带和亚热带国家或地区,仍然严重威胁着人民健康,并成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值得指出的是,某些原虫(尤其是腔道原虫)虽与肠道疾病有关,但尚未明确其致病性。近年研究显示,某些原虫甚至可能作为微生物组(microbiome)的重要成员,参与人体的微生态系统(microecology system),维持机体正常的内稳态(homeostasis)。
原虫的结构与单个动物细胞一样,由胞膜、胞质和胞核组成。
包裹虫体,也称表膜(pellicle)或质膜(plasma membrane),电镜下可见为一层或一层以上的单位膜结构,其外层由嵌有蛋白质的脂质双分子层与多糖分子结合形成细胞被(cell coat)或糖萼(gdlycocalyx),内层由紧贴的微管和微丝支撑,使虫体保持一定的形状。原虫表膜是其与宿主和外环境直接接触的界面并具有配体、受体、酶类和抗原等成分,参与原虫营养、排泄、运动、侵袭,以及逃避宿主免疫效应等生物学功能,对保持虫体的自身稳定和在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由基质、细胞器和内含物组成。基质均匀透明,含有由肌动蛋白和微管蛋白组成的微丝和微管,用以支持原虫的形态并与运动有关。大多数原虫有内、外质之分。外质透明,呈凝胶状,具有运动、摄食、营养、排泄和保护等功能;内质为溶胶状,细胞器、内含物和细胞核含于其内,是细胞代谢和营养存储的主要场所。
原虫细胞器的类型多样,有膜质细胞器,如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和动基体(kinetoplast) 等,主要参与能量合成代谢。
由核膜、核质、核仁和染色质组成。核膜为两层单位膜,具微孔沟通核内外。核仁富含RNA,染色质含蛋白质、DNA 和少量 RNA。寄生的原虫多数为泡状核(vesicular nucleus),染色质少而呈颗粒状,分布于核质或核膜内缘,只含1个核仁。少数纤毛虫为实质核(compact nucleus),核大而不规则,染色质丰富,常具1个以上核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