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

#个论
布氏姜片吸虫(Fasciolopsis buski (Lankester,1857)Odhner,1902)简称姜片虫,是寄生于人、猪小肠内的大型吸虫,可致姜片虫病(fasciolopsiasis)。我国医书中早有“肉虫”“赤虫”等记述。姜片虫病的流行常常与人生食水生植物、猪食用水生植物饲料有密切关系。姜片虫病主要流行于亚洲,故又称为亚洲大型肠吸虫(giant asian intestinal fluke)。

生活史

Pasted image 20241119194357.png
姜片虫需有两种宿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中间宿主是扁卷螺(Segmentina)终宿主是人及猪(或野猪)。以菱角、荸荠、茭白、水浮莲、浮萍等水生植物为传播媒介

姜片虫成虫寄生在终宿主小肠上段,虫卵随终宿主粪便排入水中,在适宜温度26~32°C,经3~7 周的发育孵出毛蚴。毛蚴侵入扁卷螺的淋巴间隙中发育为胞蚴,胞蚴经1~2个月完成母雷蚴、子雷蚴和尾蚴的发育和无性增殖,尾蚴自螺体陆续逸出。尾蚴在水中吸附于水生植物等物体的表面,分泌成囊物质包裹其体部,脱去尾部而成囊蚴。囊蚴呈扁圆形,光镜下见两层囊壁:外层草帽状,脆弱易破; 内层扁圆形,透明而较坚韧。囊内后尾蚴的排泄囊两侧的集合管中含许多折光颗粒为其特征。宿主食入囊蚴,在消化液和胆汁作用下,后尾蚴逸出并附于十二指肠或空肠上段的黏膜上吸取营养,约经1~3个月发育为成虫。在猪体内,感染后5~7个月内产卵量最多,一天约可产25 000个卵,9个月后排卵数渐减少。据观察,姜片虫的寿命在体内不超过2年,在人体内最长可达4年半。

致病

姜片虫成虫的致病作用包括机械性损伤及虫体代谢产物引起的超敏反应
姜片虫虫体硕大、吸盘发达,吸附力强,可使被吸附的黏膜坏死、脱落,肠黏膜发生炎症、点状出血、水肿以至形成溃疡或脓肿。病变部位可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肠黏膜的黏液分泌增加,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轻度感染者可无明显症状。寄生虫数较多时常出现腹痛和腹泻及消化不良,排便量多、稀薄而臭,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甚至发生肠梗阻。营养不良又反复重度感染的病例,尤其是儿童,可出现低热、消瘦、贫血、水肿、腹腔积液以及智力減退和发育障碍等,少数可因衰竭致死。
姜片虫成虫偶尔可寄生在胆道,患者可出现右上腹反复隐痛,伴低热、腹胀。

诊断

检查粪便中的虫卵是确诊姜片虫感染的主要方法。因姜片虫卵大,容易识别,直接涂片法检查3 张涂片,即可查出绝大多数的患者。但轻度感染的病例往往漏检,采用浓集方法可提高检出率,常用的有离心沉淀法及水洗自然沉淀法;采用定量透明厚涂片法(即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其检出效果与沉淀法相仿,既可定性检查,又可进行虫卵计数,以了解感染度。
姜片虫卵与肝片形吸虫卵和棘口类吸虫卵的形态十分相似,应注意鉴别。有时少数病人的呕吐物或粪便中偶可发现成虫。
用免疫学方法对感染早期或大面积普查,有较好的辅助诊断价值。常用的有 ELISA 和 IFAT等。

流行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