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论 #未完成
曼氏迭宫绦虫(Spirometra mansoni Joyeux and Houdemer,1928)主要寄生在猫科动物,偶然寄生于人体,但中绦期裂头蚴可在人体寄生,导致曼氏裂头蚴病(sparganosis mansoni),其危害远大于成虫。
长60~100cm,宽0.5~0.6cm。头节细小,长1~1.5mm,宽0.4~ 0.8mm,呈指状,其背、腹面各有一条纵行的吸槽。颈部细长,链体有节片约1000个,节片一般宽度均大于长度,但远端的节片长宽几近相等。成节和孕节的结构基本相似,均具有发育成熟的雌雄性生殖器官各一套。肉眼即可见到每个节片中部凸起的子宫。
睾丸呈小圆球形,约有320~540个,散布在整个节片的深层实质组织中,由睾丸发出的输出管在节片中央汇合成输精管,然后弯曲向前并膨大成贮精囊和阴茎,再通入节片前部中央腹面的圆形雄性生殖孔。卵巢分两叶,位于节片后部,自卵巢中央发出短的输卵管,其末端膨大为卵模后连接子宫,卵模外有梅氏腺包绕。阴道纵行的小管,其月牙形的外口位于雄性生殖孔之后,另端膨大为受精囊再连接输卵管。卵黄腺小滤泡状,散布在节片实质组织的表层,包绕着其他器官,子宫位于节片中部,作3~4个或多至7~8个螺旋状盘曲,紧密重叠,基部宽而顶端窄小,略呈发髻状,子宫孔开口于阴道口之下方,因此在节片腹面正中线上依次有3个开口。
呈椭圆形,两端稍尖,长52~76wm,宽31~44um,呈浅灰褐色,卵壳较薄,一端有卵盖, 内有一个卵细胞和若干个卵黄细胞
为长带形,白色,大小(0.5~30)cm × (0.3~1.0)cm,头端膨大,中央有一明显凹陷,与成虫的头节相似;体不分节但具不规则横皱褶,后端多呈钝圆形,活动时伸缩能力很强。
成虫寄生于终宿主的小肠内,
当虫卵自虫体子宫孔中产出,即可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适宜的温度下,经过2~5周发育,即孵出椭圆形或近圆形、周身被有纤毛的钩球蚴,钩球蚴直径为80~90um,常在水中做无定向螺旋式游动,当其主动碰击到剑水蚤时即被后者吞食,随后脱去纤毛,穿过肠壁入血腔,经3~11天发育成原尾蚴。一个剑水蚤血腔里的原尾蚴数可达20~25个。
原尾蚴长椭圆形,260um ×(44~100)um,前端略凹,后端有小尾球,其内仍含6个小钩。带有原尾蚴的剑水蚤被蝌蚪吞食后,失去小尾球,随着蝌蚪逐渐发育成蛙,原尾蚴也发育成为裂头蚴。裂头蚴具有很强的收缩和移动能力,常迁移到蛙的肌肉,特别是在大腿或小腿的肌肉中寄居,多卷曲穴居在肌肉间隙的一小囊内,或游离于皮下。
当受染的蛙被蛇、鸟类或猪等兽类非适宜宿主吞食后,裂头蚴不能在其肠中发育为成虫,而是穿过肠壁,移居到腹腔、肌肉或皮下等处继续生存,蛇、鸟或猪等兽类即成为其转续宿主。
当猫、犬等终宿主吞食了带有裂头蚴的第二中间宿主蛙或转续宿主后,裂头蚴逐渐在其肠内发育为成虫。一般在感染后约3周,终宿主粪便中开始出现虫卵。成虫在猫体内可活3年半。
根据中国学者对836例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曼氏裂头蚴病大致可归纳为以下5型。
曼氏迭宫绦虫成虫感染可以采用粪检虫卵或孕节以确诊。
曼氏迭宫绦虫分布广泛,世界各地关于迭宫属绦虫虫种的报告较多,命名比较混乱,迄今为止曼氏迭宫绦虫有包括猬迭宫绦虫、欧猬迭宫绦虫等40余种同物异名,故对曼氏迭宫绦虫的流行分布及病例统计较为困难。
曼氏迭宫绦虫成虫在人体感染并不多见,国外的病例报道仅见于日本、俄罗斯等少数国家。在中国,成虫感染人体病例报道近21例,分布在上海、广东、台湾、四川和福建等省市。患者年龄最小3岁, 最大58岁。
曼氏裂头蚴病多见于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也有记录。在中国已有1 500 余例报道,依感染例数排序是广东、湖南、福建、吉林、浙江、海南、四川、广西、湖北、上海、重庆、江西、贵州、江苏、河南、辽宁、云南、安徽、台湾、河北、新疆、青海、北京、黑龙江、山东、宁夏、香港。感染者年龄力未满周岁~85岁,以10~3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男女比例为2:1,各民族均有。
人体可能通过两种途径感染裂头蚴,即裂头蚴或原尾蚴经皮肤或黏膜侵入,或误食裂头蚴或原尾蚴。具体感染方式可归纳为以下3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