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论 #未完成
链状带绦虫(Taenia solium Linnaeus, 1758)也称猪肉绦虫、猪带绦虫或有钩绦虫,成虫寄生于人体肠道,引起猪带绦虫病(taeniasis suis),幼虫寄生于人体皮下、肌肉或内脏,引起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俗称囊虫病。
在中国古代医籍中猪带绦虫与牛带绦虫一起被称为寸白虫或白虫。早在公元217年,《金匮要略》中即有关于白虫的记载,公元610年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将该虫体形态描述为“长一寸而色白、形小扁”,并指出是因“炙食肉类而传染”。
中国《神农本草经》中记录了三种驱白虫的草药。
乳白色、带状,长约2~4m,前端较细,向后渐扁阔,整个虫体的节片均较薄,略透明。
头节近似球形,直径0.6~1mm,头节上除有4个吸盘外,顶端还具有能伸缩的顶突,顶突上有25~50 个小钩,排列成内外两圈,内圈的钩较大,外圈的稍小(图14-9)。
颈部纤细,长5~10mm,直径约头节之半。
链体由700~1000个节片组成,靠近颈部及链体前段的幼节细小,外形短而宽;中段的成节较大, 近方形,末端的孕节最大,为窄长的长方形。每一成节均具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睾丸约 150~200 个,散布在节片的两侧,输精管由节片中部向一侧横走,经阴茎囊开口于生殖腔;阴道在输精管的后方并与其并行,也开口于节片边缘的生殖腔。各节的生殖腔缘均略向外凸出,沿链体左右两侧不规则分布。卵巢位于节片后 1/3的中央,分为三叶,除左右两叶外,在子宫与阴道之间另有一中央小叶。卵黄腺呈块状,位于卵巢之后。孕节中仅见充满虫卵的子宫向两侧发出分支,每侧约7~13支,各分支不整齐并可继续分支而呈树枝状(图14-9),每一孕节中含虫卵3万~5万个。
卵壳薄且脆,在虫卵自孕节散出后多数已脱落。光镜下这种脱掉卵壳的虫卵呈球形或近似球形,直径31~43wm。外面是较厚的胚膜,呈棕黄色,具有放射状的条纹。在电镜下可见胚膜实际上是由许多棱柱体组成。胚膜内是球形的六钩蚴,直径约 14~20wm,有3对小钩(图14-9)。
即猪囊尾蚴(cysticercus cellulosae),俗称囊虫(bladder worm),为白色半透明、卵圆形的囊状体,约黄豆大小(8~10)mm × 5mm,囊内充满透明的囊液。囊壁分两层,外为皮层,内为间质层,间质层有一处向囊内增厚形成米粒大小的白点,是向内翻卷收缩的头节,其形态结构和成虫头节相同。
人是猪带绦虫唯一的终宿主,同时也可作为其中间宿主;猪和野猪是主要的中间宿主。曾有用猪囊尾蚴实验感染白掌长臂猿和大狒狒并获得了成功的报道,提示某些灵长类动物也可成为猪带绦虫的终宿主。
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上段,以头节固着于肠壁。孕节常单独或5~6节相连地从链体上脱落,随粪便排出,脱离虫体的孕节,仍具有一定的活动力,可因受挤压破裂而使虫卵散出。当虫卵或孕节被猪和野猪等中间宿主吞食后,虫卵在其小肠内经消化液作用,24~72 小时后胚膜破裂,六钩蚴逸出,然后借其小钩和分泌物的作用钻入小肠壁,再经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到达宿主身体各处,虫体逐渐长大, 中间细胞溶解形成空腔,充满液体,约经10周后,发育囊尾蚴并成熟。囊尾蚴在猪体内寄生的部位主要是运动较多的肌肉,以股内侧肌多见,然后依次为深腰肌、肩胛肌、膈肌、心肌、舌肌等,还可以寄生于脑、眼等处。囊尾蚴在猪体内可存活很长时间,但随着寄生时间的延长,囊尾蚴会逐渐死亡并钙化。
有囊尾蚴寄生的猪肉俗称为“米猪肉”或“豆猪肉”。当人误食生的或未煮熟的含囊尾蚴的猪肉后,囊尾蚴在人小肠内受胆汁刺激而翻出头节,附着于肠壁,约经2~3个月,发育次成虫并开始我出孕节和虫卵。成虫在人体内寿命可达25年以上。当人误食虫卵或孕节后,也可在人体内发育成囊尾蚴,但不能继续发育为成虫(图14-10)。
猪带绦虫成虫寄生在人体小肠,引起猪带绦虫病。寄生在人体小肠的成虫一般仅力1条,但在地方性流行区患者平均感染的成虫可多至2~4条,国内报道感染最多的病例为19条。猪带绦虫病的临床症状一般比较轻微。粪便中发现节片是最常见的患者就诊原因。少数患者有上腹或全腹隐痛、消化不良、腹泻、体重减轻等症状。因虫体头节固着于肠壁而致局部损伤,偶可致肠穿孔和肠梗阻。
猪带绦虫幼虫引起的囊尾蚴病也称囊虫病,对人体的危害远大于成虫,是我国重要的寄生虫病之一。其危害程度因猪囊尾蚴寄生的部位和数量不同而异。人体寄生的猪囊尾蚴可由1个至数千个不等;寄生部位很广,好发部位主要是皮下及肌肉、脑和眼,其次为心、舌、口腔,以及肝、肺、腹膜、上唇、乳房、子宫、神经鞘、骨等。寄生于不同部位的囊尾蚴,其大小和形态也有所不同。在疏松的结缔组织和脑室中的囊尾蚴多呈圆形,大小约5~8mm;在肌肉中略伸长;在脑底部的约2mm,且可具分支或葡萄样突起,称为葡萄状囊尾蚴(cysticercus racemosus)。
根据对10328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人体囊尾蚴病可归纳为以下几类,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除了加强卫生教育外,要抓好“驱、管、检”的综合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