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

#个论 #未完成
链状带绦虫(Taenia solium Linnaeus, 1758)也称猪肉绦虫、猪带绦虫或有钩绦虫,成虫寄生于人体肠道,引起猪带绦虫病(taeniasis suis),幼虫寄生于人体皮下、肌肉或内脏,引起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俗称囊虫病。

成虫

乳白色、带状,长约2~4m,前端较细,向后渐扁阔,整个虫体的节片均较薄,略透明。

头节

头节近似球形,直径0.6~1mm,头节上除有4个吸盘外,顶端还具有能伸缩的顶突,顶突上有25~50 个小钩,排列成内外两圈,内圈的钩较大,外圈的稍小(图14-9)。

颈部

颈部纤细,长5~10mm,直径约头节之半。
链体由700~1000个节片组成,靠近颈部及链体前段的幼节细小,外形短而宽;中段的成节较大, 近方形,末端的孕节最大,为窄长的长方形。每一成节均具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睾丸约 150~200 个,散布在节片的两侧,输精管由节片中部向一侧横走,经阴茎囊开口于生殖腔;阴道在输精管的后方并与其并行,也开口于节片边缘的生殖腔。各节的生殖腔缘均略向外凸出,沿链体左右两侧不规则分布。卵巢位于节片后 1/3的中央,分为三叶,除左右两叶外,在子宫与阴道之间另有一中央小叶。卵黄腺呈块状,位于卵巢之后。孕节中仅见充满虫卵的子宫向两侧发出分支,每侧约7~13支,各分支不整齐并可继续分支而呈树枝状(图14-9),每一孕节中含虫卵3万~5万个。

虫卵

卵壳薄且脆,在虫卵自孕节散出后多数已脱落。光镜下这种脱掉卵壳的虫卵呈球形或近似球形,直径31~43wm。外面是较厚的胚膜,呈棕黄色,具有放射状的条纹。在电镜下可见胚膜实际上是由许多棱柱体组成。胚膜内是球形的六钩蚴,直径约 14~20wm,有3对小钩(图14-9)。

幼虫

即猪囊尾蚴(cysticercus cellulosae),俗称囊虫(bladder worm),为白色半透明、卵圆形的囊状体,约黄豆大小(8~10)mm × 5mm,囊内充满透明的囊液。囊壁分两层,外为皮层,内为间质层,间质层有一处向囊内增厚形成米粒大小的白点,是向内翻卷收缩的头节,其形态结构和成虫头节相同。

生活史

人是猪带绦虫唯一的终宿主,同时也可作为其中间宿主;猪和野猪是主要的中间宿主。曾有用猪囊尾蚴实验感染白掌长臂猿和大狒狒并获得了成功的报道,提示某些灵长类动物也可成为猪带绦虫的终宿主。
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上段,以头节固着于肠壁。孕节常单独或5~6节相连地从链体上脱落,随粪便排出,脱离虫体的孕节,仍具有一定的活动力,可因受挤压破裂而使虫卵散出。当虫卵或孕节被猪和野猪等中间宿主吞食后,虫卵在其小肠内经消化液作用,24~72 小时后胚膜破裂,六钩蚴逸出,然后借其小钩和分泌物的作用钻入小肠壁,再经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到达宿主身体各处,虫体逐渐长大, 中间细胞溶解形成空腔,充满液体,约经10周后,发育囊尾蚴并成熟。囊尾蚴在猪体内寄生的部位主要是运动较多的肌肉,以股内侧肌多见,然后依次为深腰肌、肩胛肌、膈肌、心肌、舌肌等,还可以寄生于脑、眼等处。囊尾蚴在猪体内可存活很长时间,但随着寄生时间的延长,囊尾蚴会逐渐死亡并钙化。
有囊尾蚴寄生的猪肉俗称为“米猪肉”或“豆猪肉”。当人误食生的或未煮熟的含囊尾蚴的猪肉后,囊尾蚴在人小肠内受胆汁刺激而翻出头节,附着于肠壁,约经2~3个月,发育次成虫并开始我出孕节和虫卵。成虫在人体内寿命可达25年以上。当人误食虫卵或孕节后,也可在人体内发育成囊尾蚴,但不能继续发育为成虫(图14-10)。

致病

猪带绦虫成虫寄生在人体小肠,引起猪带绦虫病。寄生在人体小肠的成虫一般仅力1条,但在地方性流行区患者平均感染的成虫可多至2~4条,国内报道感染最多的病例为19条。猪带绦虫病的临床症状一般比较轻微。粪便中发现节片是最常见的患者就诊原因。少数患者有上腹或全腹隐痛、消化不良、腹泻、体重减轻等症状。因虫体头节固着于肠壁而致局部损伤,偶可致肠穿孔和肠梗阻。
猪带绦虫幼虫引起的囊尾蚴病也称囊虫病,对人体的危害远大于成虫,是我国重要的寄生虫病之一。其危害程度因猪囊尾蚴寄生的部位和数量不同而异。人体寄生的猪囊尾蚴可由1个至数千个不等;寄生部位很广,好发部位主要是皮下及肌肉、脑和眼,其次为心、舌、口腔,以及肝、肺、腹膜、上唇、乳房、子宫、神经鞘、骨等。寄生于不同部位的囊尾蚴,其大小和形态也有所不同。在疏松的结缔组织和脑室中的囊尾蚴多呈圆形,大小约5~8mm;在肌肉中略伸长;在脑底部的约2mm,且可具分支或葡萄样突起,称为葡萄状囊尾蚴(cysticercus racemosus)。
根据对10328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人体囊尾蚴病可归纳为以下几类,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1. 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 占26.29%。囊尾蚴位于皮下、黏膜下或肌肉中,形成结节。数目可由1个至数千个。以躯干和头部较多,四肢较少。结节在皮下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约 0.5~1.5cm,硬度近似软骨,手可触及,与皮下组织无粘连,无压痛。常分批出现,并可自行逐渐消失。感染轻时可无症状。寄生数量多时,可出现肌肉酸痛无力,发胀、麻木或呈假性肌肥大症等。
  2. 脑囊尾蚴病 占 65.32%。由于囊尾蚴在脑内的寄生部位、数量和发育程度不同,以及不同宿主对寄生虫的反应不同,脑囊尾蚴病的临床症状极为复杂,有的可全无症状,而有的可引起猝死,但大多数病程缓慢,发病时间以1个月至1年为最多,最长可达30年。
    脑囊尾蚴病的类型比较复杂,依据寄生部位分为:皮质型、脑室型、蛛网膜下隙型或颅底型及混合型;依据寄生的数量可分为:轻、中、重度感染型;依据病理特点分为:亚临床期、活动期、蜕变死亡期、钙化期及混合期;依据临床表现分为以下七种类型: (1)癫痫型:最常见,占53.18%。发作形式可分为大发作、小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和局限性发作。一个病人可以有两种以上形式的发作,并可互相转化。
    (2)高颅压型:占18.76%。多数患者起病急,具有进行性加重的头痛、呕吐、视力障碍、脑脊液压力增高等症状。
    (3)脑炎脑膜炎型:占1.78%。患者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表现为头痛、呕吐、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长期持续或反复发作。
    (4) 精神障碍型:占1.77%。以早期出现进行性加剧的精神错乱、幻听、幻觉、语言障碍等突出症状为特征,严重者可产生痴呆。
    (5)神经衰弱型:占0.06%。患者表现有轻微头晕、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6)混合型:占21.78%。可表现为癫痫合并高颅压型,患者既有癫痫发作,又合并颅内压增高; 癫痫合并高颅压及精神障碍型,患者癫痫发作、高颅压及精神障碍三种症状均有之。
    (7)亚临床型:占2.67%。该型又称隐性脑囊尾蚴病,患者脑内有囊尾蚴寄生,但无任何临床表现和体征。
  3. 眼囊尾蚴病 占7.23%。囊尾蚴可寄生在眼的任何部位,但绝大多数在眼球深部玻璃体(49.80%)及视网膜下(41.25%)寄生。通常累及单眼,但也可双眼或与其他部位的囊尾蚴病合并发生。症状轻者表现为视力障碍,检眼镜检查眼底有时可见头节蠕动,重者可失明。眼内囊尾蚴存活时, 一般患者尚能忍受。而囊尾一旦死亡,虫体的分解物可产生强烈刺激,造成眼内组织变性,导致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视神经萎缩,并发白内障,继发青光眼、细菌性眼内炎等,终致眼球萎缩而失明。
  4. 其他部位的囊尾蚴病 口腔囊尾蚴病,占0.59%。囊尾蚴可寄生于口腔的舌部、颊部黏膜和唇黏膜等。寄生数量较多时可引起舌体肥大,造成运动受限。心脏囊尾蚴病,占0.43%。患者可有胸闷、心慌、心律失常等表现。脊髓囊尾蚴病,临床上较少见,占0.14%。囊尾蚴在椎管内压迫脊髓而引起类似前角灰白质或侧索硬化的症状,如感觉障碍、大小便潴留、瘫痪等。
    猪带绦虫病和猪囊尾蚴病,可单独发病,也可同时存在。据报道,16%~25%猪带绦虫感染者伴有囊尾蚴病,55.6%囊尾蚴病患者伴有猪带绦虫病。国外报道,在450例囊尾蚴病中,有21.6%同时伴有猪带绦虫病史。

诊断

  1. 猪带绦虫病的诊断 询问患者有无在猪带绦虫流行区的旅居史、有无生吃或半生吃猪肉史、有无排节片史,这对诊断具重要价值。粪便检查可查获虫卵或孕节,对可疑的患者应连续数天进行粪便检查,必要时还可试验性驱虫。收集患者的全部粪便,用水淘洗检查头节和孕节可以确定虫种和明确疗效。将检获的头节或孕节夹在两张载玻片之间轻压后,观察头节上的吸盘和顶突小钩或孕节的一侧子宫分支情况及数目即可确诊。
  2. 囊尾蚴病的诊断 询问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无猪带绦虫病史、有无与猪带绦虫病人接触史及有无不洁食物史等。诊断方法视寄生部位不同而异。皮下或浅表部位的囊尾蚴结节可采用手术摘除并行压片或病理组织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对囊尾蚴病的诊断十分重要,CT及 MRI 对脑囊尾蚴的位置、数目、炎症反应、肉芽组织增生、纤维化、钙化及病变的演化有重要意义;超声检查有助于深部组织(眼、肌肉、心脏等)囊尾蚴病的诊断;当囊尾蚴死亡后,其钙化灶可在X线下显影。检眼镜检查有助于眼囊尾蚴病的诊断。免疫学试验具有辅助诊断价值,尤其是对无明显临床体征的脑型患者更具重要参考意义。目前经实验证明有效的免疫学方法有 IHA、ELISA 和酶联免疫电转移印渍法(enzyme-linked immunoelectrotransfer blot techniques, ELIB)等,可检测患者血清或脑脊液中的抗体(IgG.IgG4.IgM 等)或循环抗原(CAg)。

流行

  1. 分布 猪带绦虫在全世界分布很广,但感染率不高,主要流行于亚洲、非洲、中南美洲以及欧洲的许多国家。在中国,猪带绦虫分布广泛,散发病例见于全国27个省、白治区、直辖市,呈现流行的地区主要见于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北、河南、云南及广西等地。一般农村病人多于城市。据第二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2005年)显示,全国3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人群中囊尾蚴病血清阳性率为0.58%(标准化阳性率 0.55%),除北京、天津、江苏、浙江、重庆和湖南等6省、直辖市未发现阳性者外,其余25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阳性者。据此推算全国的囊尾蚴病人约为100万人。人群血清阳性率高于全国平均标化阳性率的省(白治区)为山西、福建、西藏、宁夏、青海、湖北和广西等。
    估计全世界约有2500万人感染猪带绦虫,不少于2000万人感染猪囊虫,每年因脑囊虫感染而死亡的人在5万人以上。不仅如此,猪囊虫还给各国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2014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全球的分布、疾病数、发病率及对经济的影响,将猪带绦虫病列为十大食源性寄生虫病之首。
  2. 感染方式和特点人体猪带绦虫病是因为误食囊尾蚴引起,而囊尾蚴病的原因则是食人了该虫的虫卵。人体感染囊尾蚴病的方式有三种。
    (1)自体内感染:即患者体内已经有成虫感染,当遇到反胃、呕吐时,肠道的逆蠕动可将孕节反推人胃中引起自身感染。
    (2)自体外感染:患者误食自己排出的虫卵而引起再感染。
    (3)异体感染:误食他人排出的虫卵引起。
    感染者中以青壮年和男性为主。根据对1978例囊尾蚴病患者资料分析,青壮年占83.8%,男性占75.29%,女性占 24.71%。猪囊尾蚴病的流行多与猪带绦虫病分布一致,调查发现凡是猪带绦虫病发病率高的地方,猪体的囊尾蚴和人体囊尾蚴感染率亦高,三者呈平行消长趋势。
  3. 流行因素 主要有两方面,即生猪饲养方法不当和居民不良的饮食及卫生习惯。我国有些地区养猪不用猪圈而习惯散养,或是厕所建造简陋,猪能自由出入和吞食人粪便;有些地区居民不习惯使用厕所,随地大便或将人厕与畜圈相连(连茅圈),都造成了猪容易受感染。在流行严重的地区,当地居民常有喜食生的或未煮熟猪肉的习惯,这对本病的传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生皮”“剁生”“噢嚅”,均系用生猪肉制作。另外,西南各地群众喜爱的“生片火锅”,云南的“过桥米线”,福建的“沙茶面”等,都是将生肉片在热汤中稍烫后,蘸佐料或拌米粉或面条食用。其他地区的散在病例则往往是偶然吃到含有活囊尾蚴的猪肉包子或饺子,或食用未经蒸煮的带囊尾蚴的票肉或腌肉,或用切过生肉的刀、砧板再切熟食而致人感染

防治

除了加强卫生教育外,要抓好“驱、管、检”的综合防治措施。

  1. 驱虫治疗病人 在普查的基础上及时为患者驱虫治疗。由于本虫寄生在肠道常可导致囊尾蚴病,故更须尽早并彻底驱虫治疗。
    槟榔南瓜子法有良好的驱虫效果,其疗效高,不良反应小。用南瓜子、槟榔各60~80g,清晨空腹时先服南瓜子,1小时后服槟榔煎剂,半小时后再服20~30g 硫酸镁导泻。多数患者在5~6小时内即可排出完整的虫体,若只有部分虫体排出时,可用温水坐浴,让虫体慢慢排出,切勿用力拉扯,以免虫体前段和头节段留在消化道内。使用过的水应进行适当的处理以免虫卵扩散。服药后应留取24小时粪便,仔细淘洗检查有无头节。如未得头节,应加强随访,若3~4个月内未再发现节片和虫卵则可视为治愈。此外,米帕林、吡喹酮、甲苯咪唑(甲苯达唑)、阿苯达唑等都有很好驱虫效果。
    治疗囊尾蚴病常用的疗法是以手术摘除虫体,特别对眼囊尾蚴病是较好的方法,若待虫体死亡引起剧烈的炎症反应,则最后不得不摘除整个眼球。近年证明吡喹酮、阿苯达唑和甲氧达唑可使囊尾蚴变性和死亡,特别是前者具有疗效高、药量小、给药方便等优点,对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疗效显著。脑囊尾蚴病治疗期间可出现脑水肿、颅压增高及过敏反应等表现,因此需住院治疗观察疗效。
  2. 管好厕所、猪圈 教育群众管好厕所、猪实行圈养,防止人畜互相感染。
  3. 加强肉类检查 搞好城乡肉品的卫生检查,在供应市场前,猪肉类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查和处理,尤其要加强农贸市场上个体商贩出售的肉类检验。猪肉在-13~-12°C环境中冷藏12小时,其中囊尾蚴可全部被杀死。
  4. 加强卫生健康教育 大力宣传本病的危害性,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不吃生肉或半生肉, 饭前便后要洗手。切生猪肉和熟食的刀、砧板要分开。